
贵州湄潭县委书记沈建通:红色基因与茶文化共同描绘乡村振兴蓝图
“湄潭水源于亳州,绕县城流,曲形如眉,故以湖名,县亦以此名。” 《名胜记》的记载是这样描述这个地处黔北高原的县城的。 。
传承遵义红色基因,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位于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名城遵义东南侧。素有“云贵小江南”和“茶城、鄢县、酒乡、粮仓”的美誉。上世纪,这里曾是红九军驻扎地。也正是因为他们在东线保卫战,遵义会议成功召开,如今,这里已成为贵州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型的新前沿。
成组的数据就是活生生的证据。经济方面,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00元,比贵州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5000元;医疗方面,湄潭县目前每千人拥有床位8.3张,远高于贵州省平均水平。此外,世界上最大的连片茶园“中国茶海”就在湄潭;世界上最大的茶壶“天下第一茶壶”在湄潭;湄潭的“中国茶业博物馆”完整地保存了唯一的木制红茶生产线。
湄潭是如何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的?这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5月26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对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委书记沈建通进行了专访。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委书记沈建通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专访。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湄潭县素有“茶城”之称。茶产业在湄潭县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沈建通:在湄潭,你看得到茶,也看不到茶。
目前,湄潭县拥有茶园面积60万亩,茶产业是当地第一产业、支柱产业。 60万亩茶园是什么概念?农村人均拥有茶叶两亩,长得好的话,一年能挣一万多元,长不好的话,能挣六千七千。这里的茶农相对富裕。主产茶叶的西部地区,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85元,比贵州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近5000元,比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近1400元。遵义市农民收入。
茶是湄潭的“饭碗”。在这里,我们不仅有“美坦绿芽”、“遵义红”、“梅江翠片”、“遵义毛峰”、“美坦鸟舌”,还生产出口茶和新型茶饮料。茶叶出口方面,2022年,湄潭县茶叶出口额将达到6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亿多元。在新茶饮料方面,湄潭正全力打造“国家新茶饮料集群、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茶)、全省茶叶出口贸易集群”,推出了多款新茶饮料。如土塘、春水塘、甲秀茶等。下属企业,其中以高端产品闻名的“鸭石香”,其原料茶叶来自湄潭。连续三年荣获“中国茶产业百强县第一名”。
湄潭当地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的:“它长得矮,开白花,绿了万山,富了万家。”这就是让我们致富的茶。茶是我们的根基、钱袋、命脉。在泡茶方面,我们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统筹了茶文化、茶产业、茶技术等主要文章,以品种为重点。 、品质、品牌,以“打造永不落幕的茶博会”为核心,努力“以茶为中心,做足茶,在茶上突破”。这是我们发展茶产业的九字座右铭。实现这九个字并不容易,但我们从未放弃。通过推进“协会管理规范、城市监管市场、企业管理质量”、“茶园统一防控、良种繁育、有机特肥、相关认证”、“企业(合作社)联合基地”等工作,全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小叶子”打造成富民大产业。
湄潭县有数千亩茶林。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遵义是一座转折之城、会议之城,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红色基因的传承对湄潭的发展有何影响?
沈建通:湄潭是红军、民军、茶军“三军”交汇的地方。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了红军长征文化、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
1935年,罗秉辉将军率红九军挺进湄潭,东线保卫遵义会议成功召开,播撒了红色革命火种。抗日战争时期,校长竺可桢率领浙江大学西迁湄潭。他们所走的路线与红军长征的上段基本重合,而终点又恰好是遵义,所以人们称其为“民军”长征。早在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就曾描述湄潭茶“常得,滋味极佳”。在许多史书中都有湄潭茶作为贡茶的记载; 1939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研究生产机构——中华民国中央试验茶场落户湄潭,开启了中国近代茶业发展的第一扇大门;随后,国立浙江大学、国家气象研究院武汉第一气象研究所、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等机构先后迁至湄潭,开展茶叶种植、科研、生产、教学等工作,建立了湄潭茶园。湄潭茶业在近代贵州乃至当代中国的基础地位。
受红色基因影响,湄潭人民最听党话、最感恩党、最跟党走。我们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灯戏——《十谢共产党》,里面是这样的:“谢一次共产党,我翻身想你。我们曾经是牛马,但是现在大家都有财产了;感谢共产党,你们就能吃饭了。”想想看,以前你们忍饥挨饿,现在却丰衣足食,小康了……”剧中的“每一个感谢”都是群众生活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也是农民们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 此外,湄潭还诞生了许多“八一勋章”获得者、“排雷英雄”杜富国。出来了从这里。
中国茶业博物馆。张赫 摄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近年来湄潭县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发生了哪些变化?
沈建通:在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方面,我们采取“软硬件并举”的策略。
硬件层面
有关贵州湄潭茶文化,我们正在推进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加快建立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联动医疗服务体系。为了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各级医疗机构改扩建也在有序进行。目前,湄潭县每千人拥有床位8.3张,远高于贵州省平均水平。国家卫生县、国家卫生县成功创建。
在软件层面,我们致力于建设遵义东部地区医疗卫生中心,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完善硬件,还要在人才问题上下功夫。湄潭县是西部县,无法像东部地区那样利用有利的物质条件引进人才,所以我们主要采取“灵活策略”。一方面
有关贵州湄潭茶文化,我们与浙江大学等相关院校建立合作,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形成对接学习机制;另一方面,我们派出县里的医务人员到浙江大学相关附属医院进行培训。
湄潭县风光。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国健康好村”项目落户湄潭已有一段时间了。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变化?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湄潭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
沈建通:“中国健康好农村”启动以来,给当地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观念的转变。该项目的实施,为当地干部群众不断将健康、文化、文明理念融入乡村建设打开了一扇窗口。
“中国健康好农村”由中国领先的中药企业之一步长药业牵头。他们给当地带来的不仅是种植中药材的经验,更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湄潭来说,这个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帮助当地群众增加收入、发展健康事业,也为我们打造了一个有影响力、可以向外辐射的品牌。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脱贫攻坚,思想观念的升级都是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
湄潭县有数千亩茶林。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美潭在健康医疗方面有怎样的布局?目前的发展水平如何?
沈建通:你可以看到山,可以看到水,可以记住乡愁。
在美潭,健康医疗产业的发展也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桃花江山青水秀,风景优美,国家卫健委将桃花江设立为国家健康养生基地。近年来,我们还尝试用茶产业助力医疗保健产业发展。特别是我们有很多茶园,很多茶衍生品可以用于保健行业,比如茶多酚、茶含片、茶枕等。另外,我们可以将其与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结合起来,打造中国的茶产业。乡村休闲旅游首选。
我们也在尝试将中医与保健相结合的新方式。我们有受到国家部委称赞的“敲门行动”。疫情期间,我们动员全县各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配制中药汤剂,送到居民家中,特别是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从效果来看,非常好。这是中医与养生保健的一次很好的碰撞。
湄潭县茶园人。张赫 摄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不仅要做好大健康产业,更要深入推进,与宜居乡村、产业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切实促进地方发展。现在,我们仍然在前进的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新的长征路上,老区人民一次又一次做出勇敢的选择。如今,他们正站在时代的前列,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英雄精神也在红土地上延伸,在新征程中传承。